Fri Jan 17, 2025 12:40 pm
談命運
這篇文章是筆者2011年發表的
有佛友來郵又來問這課題,重溫這篇文可作參考。
Post by Samuel » Sun May 29, 2011 12:50 am
談命運
[樂天知命] 、[听天由命] 這都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命運是否天注定 ? 是否有命運這回事? 筆者研究這個課題多年, 結論是 ---- 命運確實存在。
命運很深奧、很玄, 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為讓大家容易明白, 筆者嘗試用生活化、科學角度簡單説明 [命運]。
[命] 是你父母所生, [運] 是指你後天所走的路。
有的人含著金鎖匙出世, 有的生在窮苦家庭, 有的生不逢時,正值兵荒馬亂時期, 有的生在很落後地區, 窮鄉僻壤, 有的卻生在繁華地區等在在説明命是先天的。
既然命是先天的, 就表示你是什麼樣的命, 你是什麼樣的材料, 將來行什麼運就己經天定了。
我們打從小學生開始, 就接受教育説 [命運掌握在你手中], 所以要努力。
我們現在要問, 為什麼有些人窮一生努力, 一生拼搏都不成功, 有些人不需努力卻飛黄騰達?有些人一世夠運, 有些頭頭碰著黑, 窮困潦倒, 一事無成, 有些人體健長壽, 有些體弱多病,英年早逝。我們懂事後, 成熟了, 才明白那只是鼓勵性説話, 命運不可能自己可以掌握的。因為如果命運可以掌握的話, 你可以掌握你自已做大老闆、做首畗、做大經理、做高官、做大明星。。。。等等, 每個人都可以成功, 沒有人會失敗了。
問 : 這個世界豈是不公平?
對不起, 那是另一課題。我只能答你: 表面上是不公平。
問 : 路是人走出來的,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均由我思想控制, 主動在我。
那表示你無知而已。你以為主動, 其實周圍事物牢牢控制著你, 半點不由你。
例如天氣冷了,你會穿多件衣服, 天氣熱了,你會寛衣, 穿件薄衣服。
你認為穿衣解衣這動作是主動在你嗎? 那是天氣在控制著你, 你是一個扯線木偶。
問: 那我什麼都不要做了, 反正都注定了。
正如剛才説了,你可以這樣想,但你不可能這樣做。你現在被周圍事物控制著, 你要上班工作才能養活你自己,你要掙錢買衣服保暖才不會凍死,穿上衣服才可以出外見人。還有你要養妻活兒, 為了前途你要努力進修, 不拼命工作,你會被淘汰掉。所以你每一刻都有周圍事物控制著你, 你根本沒有自主。
你現在還會認為 [主動在我]?
每個人都被命運無形鐵籠牢牢圍困而不自知, 所以説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佛偈語所云: 求而求不得, 那是痛苦根源。凡事盡力, 自助天助。
再回過頭文章第一句。 原來 [樂天知命] 才是智者所為。
向明
28-5-2011
疫情肆虐下請向彌勒佛祈福---見佛像如見佛
Re: 疫情肆虐下請向彌勒佛祈福---見佛像如見佛
Sat Jan 25, 2025 11:04 am
回應愛恩斯坦:人死後去了哪裡?
愛恩斯坦他祇是用科學角度解釋佛家的「輪迥學說」,道理如出一轍。
佛道是宇宙真理,是遠遠超現代科學。
有人說人類再過數百年、千年、數千年後的科學水平方只能達到佛道水平的5%而已。
所以,愛恩斯坦說,如我信宗教,我會督信佛教。
以下,筆者再重溫十多年前的文章看看大家是否有參考價值?
Post by 讀者向明 » Wed May 30, 2012 11:27 pm
Circle Game 人生是「圓環遊戲」
筆者喜歡用生活化閒聊方式來解釋彿道理、玄學等。今次和網友談談人生是否真的如「圓環遊戲」。歡迎網友加入討論。
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物質都是循圓環形軌跡運動。我們都知道太空的繁星都是循圓環形軌跡自轉, 太陽、月亮和我們居住的地球也都是圓環形軌跡自轉。科學家亦發現小至原子、核子、中子也都是循圓環形軌跡運動。人沒有特別, 亦不會例外, 也屬於這個宇宙物質, 也就必須按自然科學物理規律。人生的軌跡是生、老、病、死。人死後再生, 如此這般又從頭來, 就如圓環般沒始沒終, 沒有開始的初生亦沒有所謂死的終結。人如死後不能再生的話, 是違反宇宙自然科學規律了,人本身是小宇宙。如此看來, 佛道所説的「輪迴」是符合自然科學規律。
哈! 如此人生就變得有趣味性, 不再這般沉重。人生在世經過數拾年歲月到死後, 再投胎出生, 只是換過一個軀殼, 又再投入生、老、病、死這人生是圓環遊戲。
再看看周邊的人, 原來最老的人遲些會是最年幼, 而最年幼的嬰兒將來又變成最年老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們就不會有年齡歧視, 因為年齡只是一個數目字而已。「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沒有公平不公平了, 因為你現在是前人種樹給後人乘涼, 而後人再種樹再來給你這個將來重新輪隊再生的後人乘涼。前人變成後人, 而後人又變成前人。這樣, 世界就變得很公平了。
如果我們的社會用這個道理來制定全民退休保障也就合符情理, 因為老年人在年輕時辛勞而創造了這個社會環境讓新一代年輕人享用,年輕一代理應繳納稅來反饋老年人, 讓老人能安享晚年。將來年輕一代老了, 也同樣享用退休保障, 周而復始。這個人生是「圓環遊戲」一代接一代, 生生不息, 世界變得很美麗, 社會真正和諧, 每人都享受美好人生。
人類是否有此大智慧來制定造福世世代代制度? 不管什麼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 能造福人民就是好主義。希望那些少數掌握權力的人能覺悟, 多為人民福祉做事, 則天下太平, 功德無量矣。
向明
30-05-2012
回應愛恩斯坦:人死後去了哪裡?
愛恩斯坦他祇是用科學角度解釋佛家的「輪迥學說」,道理如出一轍。
佛道是宇宙真理,是遠遠超現代科學。
有人說人類再過數百年、千年、數千年後的科學水平方只能達到佛道水平的5%而已。
所以,愛恩斯坦說,如我信宗教,我會督信佛教。
以下,筆者再重溫十多年前的文章看看大家是否有參考價值?
Post by 讀者向明 » Wed May 30, 2012 11:27 pm
Circle Game 人生是「圓環遊戲」
筆者喜歡用生活化閒聊方式來解釋彿道理、玄學等。今次和網友談談人生是否真的如「圓環遊戲」。歡迎網友加入討論。
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物質都是循圓環形軌跡運動。我們都知道太空的繁星都是循圓環形軌跡自轉, 太陽、月亮和我們居住的地球也都是圓環形軌跡自轉。科學家亦發現小至原子、核子、中子也都是循圓環形軌跡運動。人沒有特別, 亦不會例外, 也屬於這個宇宙物質, 也就必須按自然科學物理規律。人生的軌跡是生、老、病、死。人死後再生, 如此這般又從頭來, 就如圓環般沒始沒終, 沒有開始的初生亦沒有所謂死的終結。人如死後不能再生的話, 是違反宇宙自然科學規律了,人本身是小宇宙。如此看來, 佛道所説的「輪迴」是符合自然科學規律。
哈! 如此人生就變得有趣味性, 不再這般沉重。人生在世經過數拾年歲月到死後, 再投胎出生, 只是換過一個軀殼, 又再投入生、老、病、死這人生是圓環遊戲。
再看看周邊的人, 原來最老的人遲些會是最年幼, 而最年幼的嬰兒將來又變成最年老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們就不會有年齡歧視, 因為年齡只是一個數目字而已。「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沒有公平不公平了, 因為你現在是前人種樹給後人乘涼, 而後人再種樹再來給你這個將來重新輪隊再生的後人乘涼。前人變成後人, 而後人又變成前人。這樣, 世界就變得很公平了。
如果我們的社會用這個道理來制定全民退休保障也就合符情理, 因為老年人在年輕時辛勞而創造了這個社會環境讓新一代年輕人享用,年輕一代理應繳納稅來反饋老年人, 讓老人能安享晚年。將來年輕一代老了, 也同樣享用退休保障, 周而復始。這個人生是「圓環遊戲」一代接一代, 生生不息, 世界變得很美麗, 社會真正和諧, 每人都享受美好人生。
人類是否有此大智慧來制定造福世世代代制度? 不管什麼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 能造福人民就是好主義。希望那些少數掌握權力的人能覺悟, 多為人民福祉做事, 則天下太平, 功德無量矣。
向明
30-05-2012
Re: 疫情肆虐下請向彌勒佛祈福---見佛像如見佛
23歲女道士宣告世人,自己將要羽化,引10萬人前來圍觀結果如何?
道教,這一根植於中國本土的宗教,擁有著穿越時光長廊的悠久歷史與深邃如海的文化內涵。
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璀璨結晶,還巧妙融合了道禪的微妙觀念,恰如其分地展現了中國文化在精神探索領域的無盡追求與獨特韻味。 然而,在傳播的長河中,某些偏差悄然浮現,致使眾多民眾誤以為道教的核心便是追求煉丹飛升,他們相信通過虔誠信奉某一神明,便能觸及長生不老的仙境。
在古代華夏,不乏有這樣一群方士,他們沉迷於煉丹修仙之道,企圖以此窺探永恆生命的奧秘。
於大明王朝之時,有這樣一位非凡女性,她乃是一名虔誠的道教追隨者,深信自己終將羽化而飛升仙界,並將此宏大願景公之於眾。
她的這一羽化之旅,竟引得十萬民眾矚目。 【羽化飛升的夢】
在古代中國的廣闊舞臺上,眾多士子民眾深陷道教的魅力漩渦,堅信通過一番精心錘煉與修行,能夠實現肉身羽化、步入仙班的奇幻之旅。
畢竟,人類對長生不老的渴望猶如璀璨星辰,永恆不滅。
在追尋那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理想國度時,千古一帝秦始皇曾下令徐福踏上前往蓬萊仙境的征途,以期覓得那傳說中的不老仙丹。
與此同時,歷史的地平線上,諸多君王亦步其後塵,紛紛召集了一群專注於煉丹修仙的方士,企圖通過他們的妙手回春,為自己煉製出那能夠逃脫歲月枷鎖的不老神藥。
於魏晉南北朝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裏,玄學如春風拂面,風靡一時。
眾多百姓懷揣著得道成仙的綺麗幻想,仿佛只待一朝頓悟,便能超脫塵世。
於大明王朝之紀元,奇女子橫空出世,載入史冊。
據明朝文獻所載,西元1957年,一位名喚王燾貞的非凡女性,於萬眾矚目之中,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羽化登仙大戲。
那日,十萬黎民百姓蜂擁而至,共鑒此奇景,場面之宏大,堪稱空前絕後,熱鬧非凡。 這其中的奧秘究竟何在?人們是否真能通過一番苦修,搖身一變成為超凡脫俗的仙人?在這浩瀚的宇宙中,是否隱藏著另一個神秘莫測的所在?
傳奇的篇章,其序幕緩緩拉開,聚焦於王燾貞這一歷史人物。
在史書的浩瀚記載中,她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被鐫刻為羽化登仙的非凡女性。
她的一生,猶如一幅錯綜複雜的畫卷,充滿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傳奇色彩,引得無數後人細細品味,試圖揭開其神秘面紗。
然而,這些故事究竟是真實存在的奇妙際遇,仍需人們深入探究,方能一窺其究竟。
羽化登仙,這誘人的夢境縈繞在無數人心頭,徒留一聲悠長的迴響。
道教,這一根植於中國本土的宗教,擁有著穿越時光長廊的悠久歷史與深邃如海的文化內涵。
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璀璨結晶,還巧妙融合了道禪的微妙觀念,恰如其分地展現了中國文化在精神探索領域的無盡追求與獨特韻味。 然而,在傳播的長河中,某些偏差悄然浮現,致使眾多民眾誤以為道教的核心便是追求煉丹飛升,他們相信通過虔誠信奉某一神明,便能觸及長生不老的仙境。
在古代華夏,不乏有這樣一群方士,他們沉迷於煉丹修仙之道,企圖以此窺探永恆生命的奧秘。
於大明王朝之時,有這樣一位非凡女性,她乃是一名虔誠的道教追隨者,深信自己終將羽化而飛升仙界,並將此宏大願景公之於眾。
她的這一羽化之旅,竟引得十萬民眾矚目。 【羽化飛升的夢】
在古代中國的廣闊舞臺上,眾多士子民眾深陷道教的魅力漩渦,堅信通過一番精心錘煉與修行,能夠實現肉身羽化、步入仙班的奇幻之旅。
畢竟,人類對長生不老的渴望猶如璀璨星辰,永恆不滅。
在追尋那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理想國度時,千古一帝秦始皇曾下令徐福踏上前往蓬萊仙境的征途,以期覓得那傳說中的不老仙丹。
與此同時,歷史的地平線上,諸多君王亦步其後塵,紛紛召集了一群專注於煉丹修仙的方士,企圖通過他們的妙手回春,為自己煉製出那能夠逃脫歲月枷鎖的不老神藥。
於魏晉南北朝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裏,玄學如春風拂面,風靡一時。
眾多百姓懷揣著得道成仙的綺麗幻想,仿佛只待一朝頓悟,便能超脫塵世。
於大明王朝之紀元,奇女子橫空出世,載入史冊。
據明朝文獻所載,西元1957年,一位名喚王燾貞的非凡女性,於萬眾矚目之中,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羽化登仙大戲。
那日,十萬黎民百姓蜂擁而至,共鑒此奇景,場面之宏大,堪稱空前絕後,熱鬧非凡。 這其中的奧秘究竟何在?人們是否真能通過一番苦修,搖身一變成為超凡脫俗的仙人?在這浩瀚的宇宙中,是否隱藏著另一個神秘莫測的所在?
傳奇的篇章,其序幕緩緩拉開,聚焦於王燾貞這一歷史人物。
在史書的浩瀚記載中,她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被鐫刻為羽化登仙的非凡女性。
她的一生,猶如一幅錯綜複雜的畫卷,充滿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傳奇色彩,引得無數後人細細品味,試圖揭開其神秘面紗。
然而,這些故事究竟是真實存在的奇妙際遇,仍需人們深入探究,方能一窺其究竟。
羽化登仙,這誘人的夢境縈繞在無數人心頭,徒留一聲悠長的迴響。
Re: 疫情肆虐下請向彌勒佛祈福---見佛像如見佛
最積陰德的4件事,哪怕做過一件,也會累積大功德!
所謂陰德,就是指暗中做的有德於人的事。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只有自己知道,這種行為就可以積累到陰德。
時間久了你身上的福報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惠及子孫後代。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一個人命運的好壞,由內心的善惡決定。
人在做,天在看,因果有輪迴,修善積德的人,上天會加以厚福。
所以大家儘量要多積陰德,下面這3件事最積陰德,一定要多去做,哪怕你經常做一件事,也會功德無量。
第一件事:多結善緣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人與人會相遇,也是因為有因緣的和合。
如果你經常結惡緣,就會倒霉,經常損耗自己的福報。
若是能廣結善緣,學會經常換位思考,堅持這樣去做就能積累無量的功德。
積德行善是從生活的小事積累而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堅持與身邊的人結下善緣,將來你就能收穫善果。
第二件事:相信因果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因果有輪迴,人若負你,天必佑你,人若欠你,天必還你!
因果,看不見,摸不著,卻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里,影響著每個人的結局。
古人說: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如果我們能做一個相信因果的人,這件事本身就是功德無量的大善事。
一個人只要心生善念,這個善念也是一件善事,也會帶來一個善果。
佛教認為,使眾生造業的除了行為,還是他的意識和想法,想法是善的就會造下善業,想法是惡的自然也會招來惡果。
第三件事:清淨口業
佛教認為,說話其實也會損耗福報,說話其實也能積累福報,就看你經常說什麼話。口業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
如果你能去清淨自己的口業,不說妄語、兩舌、惡口這些造惡業的話,經常說善語、利益他人的話,福報就會越積越多。
要想積陰德留給子孫後代,平時就一定要修口業,不要亂說話,儘量少說話多做事,能不說話就不要說話。
第四件事:孝順父母
孝順父母是最積福報的,就是在供養佛菩薩,只要堅持孝順父母,功德遠遠大於你每天都去拜佛燒香。
經常孝順父母的人,可以得到四種善果:第一、顏色端正,第二、氣力豐強,第三、安穩無病,第四、健康長壽。
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才行,如果你能堅持去做這四件事,哪怕堅持去做其中一件事,也會功德無量。
古語有云:「一啄一飲,莫非前定。"
意思是說,就連吃飯喝水這種小事,也是由自己先前的行為定下的。
生命,似乎就是這樣一場不可逃避的輪迴。
你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應當尊重因果的法則,相信因果中的關係。
只有敬畏自己種下的因,人生才能收穫想要的果。
你說什麼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富貴與福報,是人所期望,貧賤與禍患,是人所厭惡。
可世人只知厭惡貧賤禍患,卻不知貧賤禍患,大都從口而出。
《易經》中有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言語,就是最低成本且真實的風水。
一個人每天嘴上說什麼,那麼他就會吸引來什麼。
話語是說給別人的,但也是我們自己聽的。
你說的話,會影響你的心態,你的心態又會改變你的命運。
所以人這一生,大部分的命運與境遇,其實都藏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
越愛吐槽、越是沮喪,就越會引導你成為一個苦命的人。
越喜善言、越是樂觀,就越會擺脫命運給予的苦痛。
這就是言語的因果。
每個人走著走著,最終都會擁有自己嘴上說過的人生。
想要擁有富貴命,離不開修出一張富貴嘴,人也要先駕馭自己的嘴,才能駕馭自己的命。
餘生管好自己的嘴,好好說話,既是為自己積德,也是替自己守福。
你相信什麼,就會遇見什麼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外在的事物,是內心的投射,你看到的,永遠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所以一個人心裡相信什麼,他的人生就一定會靠近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
海邊住著一對互相深愛的男女。
每一次少年外出捕魚,女孩都會在晚上來臨之前為其點亮一盞燈,好為少年引路,也告訴少年自己在想他。
少年每次看到這盞燈,身上總能充滿力量,得以安全的回到岸上。
可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那盞燈熄滅了,海上的少年沒看到那盞燈,頓時心如死灰地想到:」看來她已經不再愛我了。「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晚上,少年失去了跨越海浪的信念,最終沒能游至岸邊,在水中溺亡。
古語有云:「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心是一種力量,它可以心有靈犀,也可以心想事成。
所以不是命不可以更改,境遇不可以更替,只是我們不相信。
信念這一種因果,肯相信,才會有遇見。
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困頓,就以為往後的日子一定暗淡無光,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以為努力沒有回報。
想要吸引什麼,就需先在內心擁有什麼。
在這浮沉而坎坷不平的塵世,你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擁有怎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經歷怎樣的生活。
遭逢失意,不妨換個角度,用好的意念,擠掉不好的意念,只要心靈足夠甘甜,就能驅除陰霾,在不遠的將來,讓心中的美好與你撞個滿懷。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你給予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古語有云:」施,比受更有福。「
宇宙間的能量是守恆的,你付出了什麼,就一定能得到什麼。
有一個窮人找到一位高僧,他悲苦的問道:」為什麼我這麼貧窮。「
高僧答到:」因為你從沒有布施。「
窮人疑惑道:」可我這麼窮,拿什麼去布施。"
高僧笑道:「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依舊可以做六種布施。
第一,顏施,和顏悅色地與人相處;
第二,語施,多說善意的話,鼓勵的話;
第三,心施,用心相處,真誠待人;
第四,眼施,多看人的長處,少看人的短處;
第五,身施,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
第六,座施,乘車時,把座位讓給更需要的人。」
給予是收穫的因,收穫是給予的果。
一個吝嗇給予的人,必定是匱乏的;一個善於利他的人,福緣與財富一定會愈加豐盛。
古語就有云:「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在漫長的歲月中,所有的給,實際上都是在給予自己。
因為誰付出,誰得到,誰給予,誰就在建立能量流通的迴路。
所以,凡是你寄希望的得到的,就先讓別人擁有。
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給予別人一份尊重;
你要想別人對你和氣,就要先對別人保有善意。
人這一生能夠為自己做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多為他人做些善舉。
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只要自己種下的,也一定會是自己收穫的,你所給予的一切,最終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
俗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人世間許許多多的事,都是環環相扣的。
吃什麼飯,做什麼事,得到什麼東西,遇見什麼人……看似都是不期而遇,可前因後果,大都歷歷分明。
所以人可以不信命運,但一定要敬畏因果。
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今日種下因,在未來收穫果。
最後送大家一首詩:己不行善貧根在,心若憂愁苦果開,隨喜讚嘆生貴氣,身體力行富貴來……
無論人生何種際遇,世道如何變化,願你都能守住本心,活在自己的因果里,如此生活一定會盡如人意。
所謂陰德,就是指暗中做的有德於人的事。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只有自己知道,這種行為就可以積累到陰德。
時間久了你身上的福報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惠及子孫後代。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一個人命運的好壞,由內心的善惡決定。
人在做,天在看,因果有輪迴,修善積德的人,上天會加以厚福。
所以大家儘量要多積陰德,下面這3件事最積陰德,一定要多去做,哪怕你經常做一件事,也會功德無量。
第一件事:多結善緣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人與人會相遇,也是因為有因緣的和合。
如果你經常結惡緣,就會倒霉,經常損耗自己的福報。
若是能廣結善緣,學會經常換位思考,堅持這樣去做就能積累無量的功德。
積德行善是從生活的小事積累而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堅持與身邊的人結下善緣,將來你就能收穫善果。
第二件事:相信因果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因果有輪迴,人若負你,天必佑你,人若欠你,天必還你!
因果,看不見,摸不著,卻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里,影響著每個人的結局。
古人說: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如果我們能做一個相信因果的人,這件事本身就是功德無量的大善事。
一個人只要心生善念,這個善念也是一件善事,也會帶來一個善果。
佛教認為,使眾生造業的除了行為,還是他的意識和想法,想法是善的就會造下善業,想法是惡的自然也會招來惡果。
第三件事:清淨口業
佛教認為,說話其實也會損耗福報,說話其實也能積累福報,就看你經常說什麼話。口業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
如果你能去清淨自己的口業,不說妄語、兩舌、惡口這些造惡業的話,經常說善語、利益他人的話,福報就會越積越多。
要想積陰德留給子孫後代,平時就一定要修口業,不要亂說話,儘量少說話多做事,能不說話就不要說話。
第四件事:孝順父母
孝順父母是最積福報的,就是在供養佛菩薩,只要堅持孝順父母,功德遠遠大於你每天都去拜佛燒香。
經常孝順父母的人,可以得到四種善果:第一、顏色端正,第二、氣力豐強,第三、安穩無病,第四、健康長壽。
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才行,如果你能堅持去做這四件事,哪怕堅持去做其中一件事,也會功德無量。
古語有云:「一啄一飲,莫非前定。"
意思是說,就連吃飯喝水這種小事,也是由自己先前的行為定下的。
生命,似乎就是這樣一場不可逃避的輪迴。
你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應當尊重因果的法則,相信因果中的關係。
只有敬畏自己種下的因,人生才能收穫想要的果。
你說什麼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富貴與福報,是人所期望,貧賤與禍患,是人所厭惡。
可世人只知厭惡貧賤禍患,卻不知貧賤禍患,大都從口而出。
《易經》中有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言語,就是最低成本且真實的風水。
一個人每天嘴上說什麼,那麼他就會吸引來什麼。
話語是說給別人的,但也是我們自己聽的。
你說的話,會影響你的心態,你的心態又會改變你的命運。
所以人這一生,大部分的命運與境遇,其實都藏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
越愛吐槽、越是沮喪,就越會引導你成為一個苦命的人。
越喜善言、越是樂觀,就越會擺脫命運給予的苦痛。
這就是言語的因果。
每個人走著走著,最終都會擁有自己嘴上說過的人生。
想要擁有富貴命,離不開修出一張富貴嘴,人也要先駕馭自己的嘴,才能駕馭自己的命。
餘生管好自己的嘴,好好說話,既是為自己積德,也是替自己守福。
你相信什麼,就會遇見什麼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外在的事物,是內心的投射,你看到的,永遠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所以一個人心裡相信什麼,他的人生就一定會靠近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
海邊住著一對互相深愛的男女。
每一次少年外出捕魚,女孩都會在晚上來臨之前為其點亮一盞燈,好為少年引路,也告訴少年自己在想他。
少年每次看到這盞燈,身上總能充滿力量,得以安全的回到岸上。
可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那盞燈熄滅了,海上的少年沒看到那盞燈,頓時心如死灰地想到:」看來她已經不再愛我了。「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晚上,少年失去了跨越海浪的信念,最終沒能游至岸邊,在水中溺亡。
古語有云:「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心是一種力量,它可以心有靈犀,也可以心想事成。
所以不是命不可以更改,境遇不可以更替,只是我們不相信。
信念這一種因果,肯相信,才會有遇見。
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困頓,就以為往後的日子一定暗淡無光,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以為努力沒有回報。
想要吸引什麼,就需先在內心擁有什麼。
在這浮沉而坎坷不平的塵世,你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擁有怎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經歷怎樣的生活。
遭逢失意,不妨換個角度,用好的意念,擠掉不好的意念,只要心靈足夠甘甜,就能驅除陰霾,在不遠的將來,讓心中的美好與你撞個滿懷。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你給予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古語有云:」施,比受更有福。「
宇宙間的能量是守恆的,你付出了什麼,就一定能得到什麼。
有一個窮人找到一位高僧,他悲苦的問道:」為什麼我這麼貧窮。「
高僧答到:」因為你從沒有布施。「
窮人疑惑道:」可我這麼窮,拿什麼去布施。"
高僧笑道:「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依舊可以做六種布施。
第一,顏施,和顏悅色地與人相處;
第二,語施,多說善意的話,鼓勵的話;
第三,心施,用心相處,真誠待人;
第四,眼施,多看人的長處,少看人的短處;
第五,身施,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
第六,座施,乘車時,把座位讓給更需要的人。」
給予是收穫的因,收穫是給予的果。
一個吝嗇給予的人,必定是匱乏的;一個善於利他的人,福緣與財富一定會愈加豐盛。
古語就有云:「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在漫長的歲月中,所有的給,實際上都是在給予自己。
因為誰付出,誰得到,誰給予,誰就在建立能量流通的迴路。
所以,凡是你寄希望的得到的,就先讓別人擁有。
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給予別人一份尊重;
你要想別人對你和氣,就要先對別人保有善意。
人這一生能夠為自己做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多為他人做些善舉。
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只要自己種下的,也一定會是自己收穫的,你所給予的一切,最終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
俗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人世間許許多多的事,都是環環相扣的。
吃什麼飯,做什麼事,得到什麼東西,遇見什麼人……看似都是不期而遇,可前因後果,大都歷歷分明。
所以人可以不信命運,但一定要敬畏因果。
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今日種下因,在未來收穫果。
最後送大家一首詩:己不行善貧根在,心若憂愁苦果開,隨喜讚嘆生貴氣,身體力行富貴來……
無論人生何種際遇,世道如何變化,願你都能守住本心,活在自己的因果里,如此生活一定會盡如人意。
Re: 疫情肆虐下請向彌勒佛祈福---見佛像如見佛
天道規矩:人的福氣,不在於存款多少,而在於這三點!
人間,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棋盤」。
我們看似是執棋手,殊不知,你與我不過是棋盤上的一枚棋子。棋子該如何行走,早已被命運這位「操盤手」暗中決定。
一切,皆有命數;人生,不可強求。有道是:各盡其責,各取所需。
天道里不改規矩就是:人這一生是否能過得幸福安穩,不是由多少錢來決定,而是取決於這三點。
01
健康伴在左右
年紀越大,越能明白一個道理:年輕的時候覺得需要賺很多錢,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等上了年紀才知道,再多的錢都沒有一份健康的體檢報告單來的幸福。
錢,有來有去。它在我們這一生中就像一場奔騰的流水,滔滔不絕。我們能夠捧起的也只是掌心裡的一瓢。
有多大的能力端起多大的碗,捧的起多大碗也只能舀起多少水。所以,人這一生能賺多少錢,都是有命數的。
有些人著急賺命數之外的錢,到最後不僅錢沒有賺到,反倒將健康搭上,落得兩頭空空。
說到底,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也是福氣的根本。有好的身體,才有努力賺錢的底氣;有了健康的身體,才不會讓家人擔憂。
金山銀山皆是紅塵一場夢,輾轉案頭不過是一日三餐,一屋一舍。
往後餘生,請你明白這一點:福氣掌握在自己手中——健康就是人的一大福氣,健碩的身體也是享福的基礎。
02
家庭和睦,父母健在
畢淑敏寫過:「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年幼的時候,總以為家是困住夢想的囚籠,一心只想脫離父母的束縛去遠方闖一闖;等到了一定的年歲,才發現,原來最難回到的地方就是有父母的家。
這一生,與父母的緣分很淺。真的到了想要抓住的時候,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人生最大的福氣,莫過於:叫一聲「爸媽」還能聽到回應。
回頭看看,這一生,我們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會建立各種不同的關係。但不管我們結識多少朋友,戀慕過多少好風景。
能被我們叫「爸媽」的人只有這兩個,這段關係不會改變,也不會因為時間變遷而消磨,只會因為時間而增添更多不舍與遺憾。
不做父母,不懂父母恩;等做了父母,才深知當父母的不易。等我們真正懂得的時候,才驚覺父母兩鬢已白,風華不再。
父母,是孩子一生福氣的源頭。父母,是我們這輩子最大的福田。孝順父母,就是獲得福氣的最好方法。
父母這輩子不會要求兒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不指望兒女拿多少錢來孝順他。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平安,有空常回家看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前一碗飯粥,勝過故去億萬「錢」。孝順父母要及時,別等失去了才後悔。
03
知足,心態常樂
老子言:「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人性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放縱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禍端是不知滿足,最大的過失便是貪得無厭。
你所感到的不幸,並非是命運有意詰難。多半是因為你從未真正知足。
最好修行福氣的方式從來都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內探尋。
曾經有個富商很不開心,他吃著山珍海味覺得無味,住著高口大廈覺得空虛。
某天,悶悶不樂的他走到一個農民的房子面前。農民一家升著篝火擠在一起有說有笑,一家人看起來很快樂的樣子。富商看著農民生活如此艱難,還依舊開心,非常不解。於是就問農民為什麼這麼開心。
農民說:我們有地方住,有火烤著不用挨凍,糧倉也是滿的,冬天不愁吃喝,為什麼會不開心呢?
富商聽完,醍醐灌頂。做人不能只看自己沒有什麼,要看自己有什麼。命運從來都是公平的。不是自己擁有的,再怎麼羨慕、眼紅也搶不來。與其終日糾結在未曾擁有的事物中,不如珍惜當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知足者,永遠福氣足。沒有不幸福的人生,只有不懂知足、不願幸福的人。
04
有句話說得對:「人們似乎每天在接受命運的安排,實際上人們每天在安排著自己的命運。」
我們無法預知會過怎樣的一生,卻可以選擇去過怎樣的生活。這一生的福氣,不靠外在來求,而靠自己來修。
Re: 疫情肆虐下請向彌勒佛祈福---見佛像如見佛
玄學:有福之人有三寡,越寡越有福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我們總在追尋幸福與福氣,卻常常迷失於欲望的叢林。
古人云:「有福之人有三寡。」
當我們學會在生活中做減法,領悟這「三寡」的智慧,方能在寡淡中尋得真福,在簡約中收穫豐盛。
01
寡事,養神
《道德經》講:「少則得,多則惑。」
人生在世,精力有限,若事事都想插手,件件都要操心,最終只會被瑣事纏身,身心俱疲。
就像莊子筆下的「蝜蝂」,這種小蟲喜愛背負重物,爬行時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行走。
東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憊到極點也不停止,直至被壓死。
生活里,我們又何嘗不像這蝜蝂,不斷給自己的人生行囊填充瑣事,不懂捨棄,最終被沉重的負擔壓垮。
真正的智者,懂得為生活做「斷舍離」。
他們深知,人的精力如同一池清泉,若被無數細小的支流分散,便無法匯聚成強大的力量。
東晉陶淵明,厭倦了官場的勾心鬥角與繁雜事務,毅然辭官歸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他捨棄了官場的功名利祿與諸多紛擾之事,回歸田園,每日與山水為伴,與農事為友。
這份寡事的選擇,讓他的心神得以安寧,創作出諸多流傳千古的田園詩作,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了一份閒適與自在。
少攬沒必要的事,不瞎摻和別人的紛爭,才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清爽而高效。
把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不被無意義的瑣事牽扯,我們才能專注於自身的成長與追求。
當我們學會對無關緊要的事說「不」,我們的生活便會如撥雲見日般豁然開朗,心神也能得到滋養,為福氣的降臨騰出空間。
02
寡言,養氣
《菜根譚》有言:「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
話多之人,往往氣散神浮;寡言之人,反而氣定神閒。
生活中,那些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看似能言善辯,實則可能因言語過多而暴露自身的弱點,甚至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那些懂得適時沉默、言辭謹慎的人,卻常常能在無聲中積蓄力量,展現出沉穩與智慧。
孔子曾告誡弟子:「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歷史上,晏子就是寡言卻充滿智慧的典範。
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他在外交場合卻憑藉著非凡的智慧與精準的言辭,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在面對楚國的刁難時,他沒有多費口舌去爭辯,而是用簡潔而有力的話語巧妙回應,讓楚國君臣自討沒趣。
晏子深知,言語的力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恰當。
學會寡言,不是讓人沉默不語,而是要在適當的時候閉嘴,學會傾聽。
傾聽他人的意見,能讓我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在矛盾衝突面前保持沉默,能避免激化矛盾,以平和的心態去化解問題。
守住言語的分寸,我們就能涵養自身的氣息,讓內心更加沉穩,福氣也會隨之而來。
因為,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沉默之中,寡言之人,更能守住內心的寧靜,讓福氣在無聲中悄然匯聚。
03
寡慾,養性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
欲望如同深淵,一旦陷入,便難以自拔。人若被無盡的欲望驅使,就會如同在黑暗中追逐幻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與安寧。
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被名利、地位、財富等欲望蒙蔽雙眼,為了追求這些外在的東西,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家庭與內心的平靜。
楊絳先生曾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回顧歷史,曾國藩便是一個踐行寡慾生活的人。他一生崇尚節儉,每日雷打不動「三個一」:一碗白飯、一碟青菜、一件布衣。
儘管身居高位,手握重權,但他從未被欲望吞噬,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與高尚的品格。
正是這份對欲望的克制,讓他在複雜的官場中得以善終,也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值得學習的人生智慧。
寡慾,並非是讓人摒棄一切欲望,而是要懂得取捨,學會知足。
當我們減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轉而關注內心的成長與精神的富足,我們便能擺脫欲望的枷鎖,獲得真正的自由。
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不盲目攀比,不貪婪索取,我們的心境就會變得平和,生活也會充滿陽光。
內心寧靜,才能滋養出高貴的品性,福氣也會不請自來。
《圍爐夜話》有言:「有福之人,必有寡相。」
這「寡」,不是匱乏與缺失,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與智慧的修行。
學會寡事,滋養心神,讓我們能在繁雜的生活中保持清醒;學會寡言,涵養氣息,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彰顯沉穩;學會寡慾,修煉性情,助我們在物慾橫流中堅守本真。
人生之路漫漫,在這紛繁世間,能尋得一方寧靜,是難得的福運。讓我們都能在這「三寡」的修行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我們總在追尋幸福與福氣,卻常常迷失於欲望的叢林。
古人云:「有福之人有三寡。」
當我們學會在生活中做減法,領悟這「三寡」的智慧,方能在寡淡中尋得真福,在簡約中收穫豐盛。
01
寡事,養神
《道德經》講:「少則得,多則惑。」
人生在世,精力有限,若事事都想插手,件件都要操心,最終只會被瑣事纏身,身心俱疲。
就像莊子筆下的「蝜蝂」,這種小蟲喜愛背負重物,爬行時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行走。
東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憊到極點也不停止,直至被壓死。
生活里,我們又何嘗不像這蝜蝂,不斷給自己的人生行囊填充瑣事,不懂捨棄,最終被沉重的負擔壓垮。
真正的智者,懂得為生活做「斷舍離」。
他們深知,人的精力如同一池清泉,若被無數細小的支流分散,便無法匯聚成強大的力量。
東晉陶淵明,厭倦了官場的勾心鬥角與繁雜事務,毅然辭官歸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他捨棄了官場的功名利祿與諸多紛擾之事,回歸田園,每日與山水為伴,與農事為友。
這份寡事的選擇,讓他的心神得以安寧,創作出諸多流傳千古的田園詩作,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了一份閒適與自在。
少攬沒必要的事,不瞎摻和別人的紛爭,才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清爽而高效。
把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不被無意義的瑣事牽扯,我們才能專注於自身的成長與追求。
當我們學會對無關緊要的事說「不」,我們的生活便會如撥雲見日般豁然開朗,心神也能得到滋養,為福氣的降臨騰出空間。
02
寡言,養氣
《菜根譚》有言:「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
話多之人,往往氣散神浮;寡言之人,反而氣定神閒。
生活中,那些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看似能言善辯,實則可能因言語過多而暴露自身的弱點,甚至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那些懂得適時沉默、言辭謹慎的人,卻常常能在無聲中積蓄力量,展現出沉穩與智慧。
孔子曾告誡弟子:「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歷史上,晏子就是寡言卻充滿智慧的典範。
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他在外交場合卻憑藉著非凡的智慧與精準的言辭,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在面對楚國的刁難時,他沒有多費口舌去爭辯,而是用簡潔而有力的話語巧妙回應,讓楚國君臣自討沒趣。
晏子深知,言語的力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恰當。
學會寡言,不是讓人沉默不語,而是要在適當的時候閉嘴,學會傾聽。
傾聽他人的意見,能讓我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在矛盾衝突面前保持沉默,能避免激化矛盾,以平和的心態去化解問題。
守住言語的分寸,我們就能涵養自身的氣息,讓內心更加沉穩,福氣也會隨之而來。
因為,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沉默之中,寡言之人,更能守住內心的寧靜,讓福氣在無聲中悄然匯聚。
03
寡慾,養性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
欲望如同深淵,一旦陷入,便難以自拔。人若被無盡的欲望驅使,就會如同在黑暗中追逐幻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與安寧。
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被名利、地位、財富等欲望蒙蔽雙眼,為了追求這些外在的東西,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家庭與內心的平靜。
楊絳先生曾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回顧歷史,曾國藩便是一個踐行寡慾生活的人。他一生崇尚節儉,每日雷打不動「三個一」:一碗白飯、一碟青菜、一件布衣。
儘管身居高位,手握重權,但他從未被欲望吞噬,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與高尚的品格。
正是這份對欲望的克制,讓他在複雜的官場中得以善終,也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值得學習的人生智慧。
寡慾,並非是讓人摒棄一切欲望,而是要懂得取捨,學會知足。
當我們減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轉而關注內心的成長與精神的富足,我們便能擺脫欲望的枷鎖,獲得真正的自由。
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不盲目攀比,不貪婪索取,我們的心境就會變得平和,生活也會充滿陽光。
內心寧靜,才能滋養出高貴的品性,福氣也會不請自來。
《圍爐夜話》有言:「有福之人,必有寡相。」
這「寡」,不是匱乏與缺失,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與智慧的修行。
學會寡事,滋養心神,讓我們能在繁雜的生活中保持清醒;學會寡言,涵養氣息,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彰顯沉穩;學會寡慾,修煉性情,助我們在物慾橫流中堅守本真。
人生之路漫漫,在這紛繁世間,能尋得一方寧靜,是難得的福運。讓我們都能在這「三寡」的修行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擁有更美好的人生。